培養(yǎng)博士的方法 玩出來的博士生

培養(yǎng)博士的方法 玩出來的博士生

培養(yǎng)博士的方法 玩出來的博士生

 ?。保梗梗纺辏保箽q的農(nóng)家孩子沙國斌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yè),以優(yōu)異成績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收作博士生。教過沙國斌的老師們都說:這孩子不是生在任何家庭都能成才的……

  沙國斌從小就讀于貧困家鄉(xiāng)——江蘇通州市五接鄉(xiāng)的極其普通的中、小學。這里的老師們一致評說:小沙4歲入學,聰明早慧,但不太守規(guī)矩,上課老犯自由主義。

  筆者追蹤求教,拜訪了小沙父母——沙福華、顧引英這對“老三屆”農(nóng)民夫婦。豈料他們不說家教,竟開口談“玩”。

  兒子蹣跚學步時,父親便和他爬在泥地上玩彈子。隨著兒子漸漸長大,父子間的每日必玩一陣便由彈子到乒乓球、籃球、足球……父親從來不讓兒子,有時兒子輸急了,又哭又鬧。老沙高喊一聲“男子漢,上!”于是,父子重開戰(zhàn)。學校體育達標測驗,小沙爬桿過不了關,體育老師照顧他年齡小,算他“通過”。兒子不愿意。“好小子!”父母陪兒“沙場夜點兵”,既當教練又做啦啦隊。

  小沙讀三年級時的一個星期天,他獨自在家跟幾個小伙伴們玩。媽媽回家煮晚飯時發(fā)現(xiàn)鍋有余熱,經(jīng)追問,小沙如實道出了秘密:他和小伙伴們從灌溉渠里挖回螃蟹,煮著吃……小沙耷拉著腦袋等著挨訓,父親卻表揚起來:“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嘛,一定干得很快樂,吃得特別有滋味。來,把今天這件事兒寫篇作文,拿去參賽,一定能得獎!”在兒子高高興興交卷時,父親又出了道思考題:“沒大人在,小孩生火燒鍋有什么危險?盡管保密工作做得很周到,但是還是讓媽媽發(fā)現(xiàn)了問題,從這里可以得個什么教訓?”

  學校同意讓7歲的小沙從三年級跳升五年級。老沙知道兒子的語數(shù)知識不成問題,擔心的是作文——畢竟生活閱歷太少,辨析表達能力難以跟上班。放暑假時,他把兒子托咐給年輕的語文老師帶回家,要求不算高:由他去玩,只是玩過后,讓他把玩時的所做所見所感說一說、記下來。

  附近的鄉(xiāng)中學每年都有高中新生找上門來要租房寄宿,老沙夫婦通過考察擇優(yōu)“招住”,免費。兒子讀小學時他們家選招了一名女生;兒子讀初中,留住了位男生。獨生子需要伙伴,尤其是玩伴。為他選個大姐、大哥朝夕相處,那大孩對小孩的影響與交流,是大人們不可替代的。

  兒子12歲報考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復習迎戰(zhàn)之際,有一天老沙去學校,發(fā)現(xiàn)兒子課余正和同學下棋。老沙喜上眉梢,跑去向老師報喜:“好啦,放心了,我那小子敢在這時候下棋哩!”

  老沙夫婦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也是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意志、增強體質、訓練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玩,必須適項、適度、適法。家長的任務,一是引導,二是調(diào)控。

  老沙得知遠在蘇州讀書的兒子也偶爾光顧學校旁的游戲機房,他立即意識到“迷”從偶爾始!他巧妙地電話搖控,煞有介事地向兒子咨詢:“爸爸惦記你,想到你們學校門口來開個游戲機房,你看生意會怎樣?”兒子沉默片刻,主動向爸爸認錯。

  老沙夫婦對兒子的“助學”也是頗具匠心的。為了幫助兒子能適齡報考中科大少年班,必須在小學跳過一級。于是他請校長老師們論證孩子的可行性,與語、數(shù)老師分工為孩子的“獨進”超前施教,他向老師打招呼,特許小沙課上可不聽已懂的內(nèi)容,不做已會的習題。欲加必有減,老沙為兒子創(chuàng)造了數(shù)學速成教學法,比如四則運算,他采取的不是由加到減的獨項單進,而是加減同時,乘除并學,以提高學習效率來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照常保證了兒子足夠的休息玩樂和定時運動。

  兒子出征參加縣、市、省乃至全國的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競賽,每次都是令人吃驚的最小選手。老沙隨行陪同,車船旅館,他不是料理兒子的生活瑣事,而是向同行的老師、專家們請教教育理論和方法。他說,孩子生活能力只能在自理中學會。外出遠行,機會難得,我哪能背著孩子過河,讓他失去游泳的好機會呢?

  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老沙很注意辯證法。兒子從小學到初中的老師們說:老沙和我們無話不談,老朋友了。小沙在這里念書時,他幾乎每一兩天就要來學校跟我們聊聊,有時還到教室聽聽課哩,聽后與教師交談直言不諱。

  小沙在蘇州高中、中科大讀書時,離家遠了,父母不可能如過去那樣與老師、與孩子保持高頻近距式的接觸了。老沙一方面參閱古今中外教育理論,借鑒他人“育人”經(jīng)驗加上自己的見解,綜合歸納了一篇《示兒書》,從做人、求學、為事、處世等諸方面給兒子提出了十條順口好記的自律要求;一方面保持經(jīng)常的聯(lián)系,除了電話、書信之外,老沙每學期總得去學校一兩次(隨兒子年齡增長由多到少)。老沙每次去學校總要在兒子宿舍擠住。開始一兩天,他與其他同學和老師的接觸比與兒子的交流還多,在學生宿舍、飯?zhí)谩伴e聊”、觀察,到班主任及其他老師那里拜訪,還特意拜心理學專家為師,每次必去登門求教。當他取得“發(fā)言權”心里有譜之后,便利用星期天,陪兒子到外面去“玩”,逛街、游園或觀賞名勝,或憑吊先賢,或參觀展覽,但總少不了劃船、登山之類的項目,讓兒子玩?zhèn)€痛快。就在這玩中、玩后,游時、游后,老沙總是抓住契機“借題發(fā)揮”,給兒子以針對性的啟迪,有幽默而含蓄的“點火”暗示,有坦率而精要的“點睛”明示。在這種“玩友”“游伴”式的融洽及怡情勵志的環(huán)境中,兒子總是十分感激爸爸的理解與關心,樂于接受和牢記爸爸的指教及巧妙的批評。小沙常由衷地稱贊:我媽是個能克制母愛天性,情藏嚴中的好老師;我爸嘛,說他是擇舊納新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家,我看也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