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 教學反思緣何起?

關于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 教學反思緣何起?

關于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 教學反思緣何起?

【摘要】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jù)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guī)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xiàn)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其實施的基本路徑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基點,以提出解說為起點,以制訂反思計劃為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目的。并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以此豐潤師生生命成長的歷程。

一、概念界定

1、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針對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根據(jù)預設方案,向學生傳授知識,課后又缺乏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反思而提出來的。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jù)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guī)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xiàn)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

2、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一種教學思想,反思貫穿于教學始終;是一條教學原則,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教師較多考慮我為什么做我所做的;強調教學內容的選擇性,教師較多考慮“我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做些什么”;強調教學方法的情感性,重視師生間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重視對學生課堂反饋信息(尤其是情感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強調教學評價的科學性,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

3、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借鑒了國外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成功經驗,是反思性教學思想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模式,包括反思性教學計劃的設計,反思性教學計劃的實施,反思性教學的評價。既有教師教的反思,又有學生學的反思,最終指向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學會教學。

二、背景緣起

1、從現(xiàn)實背景看

①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舉措

創(chuàng)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而這依賴于教師的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正是要求教師有敢于探索的勇氣,不斷探索的毅力,科學探索的精神。因此,該課題研究是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趨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②是培養(yǎng)反思型教師的需要

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具備其合理性主要特征,即有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較強的反思能力。以往,一些教師已經意識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還比較缺乏,即使有此意識,也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tǒng)的狀態(tài)?,F(xiàn)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提出“反思”,要求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tǒng)的反思,促教學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從特點看

①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超越了常規(guī)教學理論研究中技術理性思維的局限,站在更宏觀、更高的層面關注和探尋一種抽象的、基礎的教學策略和人文理性。注意到教學過程是一個受多因素綜合影響的動態(tài)活動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中必須充分地考慮有效地協(xié)調和處理這些影響因素,并在整體上把握,這些因素既保留有常規(guī)教學中關于如何教的具體的技術性要求,又提倡體現(xiàn)人文理性的宏觀教學策略的運用,并以后者涵蓋和指導前者,達成技術理性和人文理性的一體化。從整體上對教學過程進行監(jiān)控,不斷調節(jié),達到系統(tǒng)的優(yōu)化。

②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一種依賴群體支持的個體活動,它不僅要求反思者有一個開放、負責和全心全意地投入的心態(tài),同時也有合作、協(xié)調、信任的環(huán)境要求。

③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既重視教師對教學活動本身的反思,又重視對教學資源進行全面的反思,從而有利于教師更充分利用校外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以充實課堂教學,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將對學生的反思意識、能力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所表現(xiàn)出的自身主體道德意識、情感和思想的開放性,對自己的事業(yè)、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以及豐富的反思知識和技能都將細雨一般潤入學生的心田,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反思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對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信念、經驗、態(tài)度、知識和價值的意義及其它社會條件承擔了認知、檢查和反芻的責任。由此可以推斷,對于教師與學生的發(fā)展,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確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它可以成為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一種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是值得我們去實踐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口。

三、支撐性理論

1、主體性教育理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應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同時要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以學生為本。一旦學生內部產生自主學習的強烈愿望,其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展自己的學習潛能。

2、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推進,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探索。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教師都有理論上迷茫,實踐上的困惑。他們的認識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3、認知理論。元認知的核心意義是對原有認知的再認知。即認知主體對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認識,同時又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活動的計劃、監(jiān)控和調節(jié)。它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體驗和調控,其中調控是核心。從這一層面上說,反思是一種體驗后的調控。

4、建構主義理論。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