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教學論文 敢為真理樹一幟

名師教學論文 敢為真理樹一幟

名師教學論文 敢為真理樹一幟

走進名師,成為名師是每一位教師的遠大理想,而這個理想卻如海天相吻的弧線,叫人可望而不可即,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并不是你想成為名師就可以如愿以償?shù)?,因為名師畢竟寥若晨星。鄭百苗老師通過自身孜孜不倦的探索,經年累月的積淀,靈動閃現(xiàn)的感悟,最終成了名師隊伍中一份子,實屬不易。

與鄭百苗老師的相識是在他給我們的新課程講座上,后來又互相作了介紹與交流。以后亦有數(shù)次交流,覺得他是一位既善于理性思維又賦予實踐精神的學術性教師。他不僅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還充滿自信,不斷學習,不斷挑戰(zhàn)自我。他始終堅持教育科研為教育實踐服務的方向,堅持新課程改革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呈現(xiàn)出了理論與實踐零距離的顯著特色。

最近,鄭老師從已發(fā)表的教學論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中精選48篇編成《走進語文新課標》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當鄭老師把這本書送給我后,我感覺這是以部沉甸甸、厚重的書,這‘沉甸甸’三字,不單指它的篇幅,更指它的內涵,它的意義,它所承載的思考力度。從書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是不懈的、有益的探求。‘厚重’,確實是《走進課標》的重要特征,48篇文章,23萬字,是容量的厚重;近20年的探索積累,智慧、汗水結晶的真知灼見,是質量的厚重;而透過內容篇章,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具有本質意義的厚重是責任之重、科學之重、生命之重。由于本書緊貼語文課程改革的教育實際與發(fā)展趨向,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和發(fā)展起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好評。

   這本書給我總的印象是: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針對性、專業(yè)性、時代性強。分析和論述問題切準要害,理論聯(lián)系實際,條例清晰、層次分明。全書文字質樸、清新、暢順、雋永,雖不雕飾,卻扣人心弦。文章標題亦有大有小,篇幅有長有短,分析有深有淺。無論是教學論文還是課堂分析,都是為時而著,有感而發(fā)。沒有風花雪月,沒有小題大作,更沒有無病呻吟。許多文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典型說一般,寓激情于理性之中,入情入理。尤其是一些實踐與反思,寫得淋漓盡致,剔膚見骨,給人有益的啟迪。這本文集涉及教育理論、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諸多領域,分為“探索與解讀”、“閱讀與寫作”、“設計與評論”、“實踐與反思”四個板塊,比較系統(tǒng)地反映了作者近20年來潛心教育教學研究的歷程,對新課程改革問題的探索和思考,很富有真知灼見,讀后頗受教益。我對教育科研亦有著十分濃郁的興趣,因此備感親切,時有所思有所感,特以此文記之。

一、教育科研素養(yǎng)是教師的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

作者在書的后記中敘述道:“我興匆匆地捷足先登,從網上下載《語文課程標準》,讀劃著、思索著、解析著……課程性質逐漸從朦朧中清晰,課程理念從膚淺中深刻,課程實踐從紛亂中有序。漸漸地,我變得熱衷于思考了……”由此可見,鄭百苗老師具有相當好的教育科研素養(yǎng),從中也可以看出以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質、文化專業(yè)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綜合反映。其中的教育科研意識的強弱、教育科研素質的優(yōu)劣,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一個教師能不能以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結果是大相徑庭的。周一貫老先生在本書的《序》中寫到:“帶著理念進課堂,伴隨反思出課堂,或許這才是我們所企盼的‘教育科研雄風’?!敝傅木褪且囵B(yǎng)良好的教科研素質。

在此書中,作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印證了“教育科研素養(yǎng)是教師的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這一不爭事實??梢赃@樣說,高超的教育水平必須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豐富的教育經驗必須以一定的實踐為基礎,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教育經驗于教育年齡不一定同步增長,這一點在鄭老師的書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大量的實踐表明,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素養(yǎng),是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必備的重要素質,是青年教師從適應、成熟走向創(chuàng)造的“催化劑”,是教師突破自我,克服“高原現(xiàn)象”的“助推器”,是教師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真正體驗到教育工作的價值、樂趣的源泉所在。走教育科研之路是教師成長的一條客觀規(guī)律。

二、新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師成為一個研究者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正在成為學校和教師生活中的大事。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師都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新的困惑,新的矛盾。而要真正解決這些矛盾或問題僅僅依靠原有的老經驗、老辦法是難以奏效的。這就需要通過研究找到新的途徑和方法。也就是說,素質教育的推進也好。新課程的實施也好,所改變的不只是學校的外在面貌,而是在呼喚一種新型的學校文化,催生著教師新的職業(yè)生存方式。它從根本上動搖了教師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校的舞臺上,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熱切呼喚。

作者在《生成發(fā)展:讓教學涌動生命的靈性》、《種別人的田    荒自己的地》、《培養(yǎng)悟性、展示靈性、顯現(xiàn)創(chuàng)造性》、《零距離對話:語文教學的應有情懷》、《閱讀期待:讓課堂更生精彩》等文中談到的金明東、賈志敏、孫建鋒、錢夢龍、王崧舟、葛銀銓等都是特級教師或優(yōu)秀教師。這些教師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在改革實踐中認真學習中外教育理論,對傳統(tǒng)教學進行繼承和改革,形成自己獨特的新經驗,新做法,從而實現(xiàn)了教學質量大面積的提高,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例如,王崧舟老師的語文“教讀法”,提示了一個相互的真理:就是要教會學生讀書,這是王老師在多年的艱辛探索中“以全新的教學觀、師生觀、生命觀,以其獨特的教學體系有效地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語文教學以致于整個教學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span>

三、案例研究: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階梯

據我所知,鄭老師搞科研是從教學案例開始的,而絕大多數(shù)名師也均是從寫教學案例、下水作文開始的。在這本書中,處處能見到一個個經典的案例,它們有的短小精悍、有的揚揚灑灑,有的理論十足,有的極具人文。所以,鄭老師的成功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從積累案例開始的。教學案例是教師反思教學成敗得失、積累教學經驗的一種新的教科研文體。它貼近教師工作實際,教師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讀者也愿看。經常撰寫教學案例文章,對教師的成長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在認識到案例研究的可行性與重要性以后,發(fā)現(xiàn)、搜集和撰寫案例就成為必然的工作,這是因為,有了豐富的案例,才有可能展開教育研究。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除了自己撰寫案例以外,發(fā)現(xiàn)和搜集其他教師或研究者撰寫的不同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案例也是必須的。這種搜集工作,可以發(fā)生在日常的教研活動中,也可以發(fā)生在教師閱讀教育著述的過程中,還可以發(fā)生在聽課評課之際。總之,只要有心,中小學教師搜集案例的渠道將是十分豐富的。而通過他人的案例,得出自己的心得,如同把他人作為自己的“鏡子”,能夠為個人化的反思提供素材,這種“關注”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師自我成長的很好途徑。 在這一點上,鄭老師做得非常好。

應該可以說,這本書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反映教育改革過程的一個真實的記錄,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書中,無論是對教育理論的闡述、教材教法的思考,還是對教育發(fā)展的對策研究,都是鄭老師立足現(xiàn)實、回應社會對教育的熱切呼喚的探索成果,洋溢著一種可貴的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當屬以家之言。

特級教師周一貫先生在本書的《序》中最后寫道:“專家教師的陣地永遠在‘煥發(fā)著生命活力’的課堂!”,此言甚善,也對鄭百苗老師作了高度的評價。令人欣喜的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是一個研究者”正在成為愈來愈多的中小學教師的理念和行為;愿鄭百苗老師在今后的學術生涯中能一如既往地以“煥發(fā)著生命活力”的心境進行不懈地追求,不斷取得新的收獲。

最后,謹以友人程建龍的小詩《珍珠》相贈,以為共勉:

珍珠

 陽光下,

 我顯得光彩照人。

 人們向我投來羨慕的眼光,

 一睹我的尊容。

 

 可我清楚:

 自己出身卑微。

 我原來呀,

 只是一粒普通的沙子,

 偶爾鉆進了蚌的身體里,

 歷經滄桑,歷經磨礪,

 才凝聚成這以身珠光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