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錯誤反應太過分,反而沒教育效果

對孩子的錯誤反應太過分,反而沒教育效果

對孩子的錯誤反應太過分,反而沒教育效果


  時間:2004年6月1日
  提問:guest
  回答:陸為之(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長,兒童心理專家)

  guest:兒子為了多吃一根香蕉,撒謊說香蕉下半截是壞的,而我只在垃圾筒里看見香蕉皮。我批評他說:媽媽知道你在吹牛,其實是你想再吃一根,為什么不老實說而是騙人呢?然后我讓他趴在沙發(fā)上,用手狠狠地打了他5下小屁屁。我可是用了好大的勁。事后想想,我是不是嚴肅地批評一下他就可以了,沒必要再打他了呢?說實話,打完后還是有點心疼的,但轉念一想,才5歲的孩子就會編謊話,第一次不讓他記住教訓,以后恐怕就來不及了。請問專家,我這么處理對么?

  陸為之:我覺得你做得還是很小心的,是有控制、理性地在實施教育。但有幾點需要指出:1、體罰是絕對應該避免的。2、注意對具體情景的分析,有時孩子只是想用些小花招表現(xiàn)一下他的智慧,此時用點幽默輕松處置,效果會更好;3、注意引導孩子內化規(guī)則,父母的反應如果過分,孩子反而不容易感到內疚,而是感到委屈甚至憤怒。

  guest:感覺做一個稱職的媽媽真是很不容易,還有很多新東西要學。我對“注意孩子內化規(guī)則”這個詞不太懂,請解釋一下。

  陸為之:孩子的行為有一個逐漸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對人的行為有一定的規(guī)范、要求和約束,這常常和孩子的“本意”相沖突,開始時,孩子僅僅是為了避免懲罰才服從規(guī)則,如果孩子認為沒人會知道,就會不執(zhí)行規(guī)則,并且也沒有內疚感。隨著孩子的成熟發(fā)展,他會漸漸的將原本外在的規(guī)則,變成他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這被稱為“內化”,孩子因此發(fā)展起良知。此時,當孩子違反了規(guī)則或約定時,即使沒有別人知道,不會受到懲罰,孩子也會感到不安和內疚。



(責任編輯:暖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