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學習的方法,在生活中學習的課題研究

生活中學習的方法,在生活中學習的課題研究

生活中學習的方法,在生活中學習的課題研究

生活中學習的方法,在生活中學習的課題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價值與目標
(一)研究價值
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要目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fā)兒童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薄皼]有自我教育就沒有政治的教育。”因此,如何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fā)展就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隨著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滲透,目前,幼兒教育改革呈現(xiàn)兩大趨勢:生活化、綜合化。對生活化課程的提出,充分表明了生活活動對兒童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幼兒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多感官參與的與其它情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生動鮮活的生活能自然地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其具體、直接、可感性、生動性為幼兒的主體性學習提供了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和廣泛的空間和時間。因此,以生活活動為載體,弘揚和培植幼兒的主體性,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民主,強調自我激勵,強調學會學習,將使幼兒獲益終身。
(二)研究目標
1、轉變教師教學理念,建構“主體——中介——主體”的雙主體活動模式,即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激勵——兒童主體性的發(fā)揮——素質的發(fā)展。探討教師主導作用與孩子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轉變師幼關系,使教師以“朋友”、“合作者”的身份去引導幼兒開展活動。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獨立思考、自由選擇、發(fā)表意見、積極與教師溝通交流的機會和條件。
2、挖掘和營造有利于幼兒自主發(fā)展的生活環(huán)境,引導幼兒在與生活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主動充分的發(fā)展,達到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的最佳效果。
3、在日常生活中根據(jù)本園本地特點挖掘教材,形成具有本園特色的生活化課程。在實踐中構建做做、玩玩、學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幼兒主體性學習模式。
二、研究的過程和措施
2001年9月至10月為本課題的準備階段,主要完成建立課題組,學習討論制定方案,申報立項等工作。2001年10月——2003年7月為研究實施階段,調查家庭教育現(xiàn)狀,幼兒園結合家庭、社區(qū)全面實施課題研究計劃,實踐中調整完善教育教學計劃,積累研究資料,進行階段總結。2003年9月起進入全面總結階段,完成本課題研究報告,整理本課題論文、案例等資料,對課題做出鑒定。同時科研成果融入學期計劃實施論證。
為了較好地開展課題研究,我們通過加強課題組全體成員學陶行知、陳鶴琴教育思想,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學素質教育等理論提高思想認識,轉變教師觀念,促使教師確立以兒童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園行政建立課題研究獎勵制度,保證研究經費。檔案室建立課題檔案、資料庫,并由專人負責。課題組成員每月開展兩次活動,每學期進行一次資料歸檔整理工作,保證課題研究能正常開展,取得成效。
三、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
(一)更新教育觀念,確立主體意識和主體性思維方式。
為實現(xiàn)“主體回歸”,必須克服教學觀念上的障礙,確立素質教育觀念的現(xiàn)代教學觀:
1、能動觀  幼兒是認識的主體,對知識的接納是能動的主動同化,在接受外

來信息時,必定要進行主觀能動地加工和重建,獲得新理解,進行新思考。因此,教師應有效地“激活”幼兒內化過程。
2、自主觀  教師應尊重和保護幼兒自主地學習與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目標應考慮幼兒的選擇;學習速度、學習策略、幼兒探索學習的欲望,因此在幼兒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教材。陳鶴琴的“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理論提醒我們要注意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挖掘教材。當教師將視角從書本教材轉向生活教材時,發(fā)現(xiàn)幼兒的生活是多么有趣而豐富,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有說不完的話題,有解不完的問題,也有他們各種朦朦朧朧的感悟。《水果拼盤》系列活動來源于幼兒在餐廳的用餐經歷;《熱鬧的螞蟻王國》產生于幼兒對螞蟻的好奇;《豆豆王國》取自于自然角豆豆發(fā)芽的實驗,同時解決部分幼兒不愛吃豆制品的生活習慣……在幼兒的生活中挖掘教材不但開闊了教師選材的視野,而且促進了教師對幼兒的有目的觀察,使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更能從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
2、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開展教育活動。
真實的情境帶給幼兒的是所見即所得,所做即所悟。一些思維活躍的孩子已經看穿了教師一些陳舊的教學手段,他們的反叛行為和語言往往使教師在課堂上很尷尬,然而真實的教學情境卻能從幼兒內心激起活動的欲望?!缎⌒∽灾汀返闹饕虒W目的是引導幼兒學習科學合理地搭配食品。按常規(guī)教學,教師完全可以在課堂上口授營養(yǎng)知識,但是在真實的自助餐情境中,幼兒邊選、邊吃、邊想、邊記錄,真正理解掌握了葷素、干濕、粗細搭配的原則。
活動中幼兒始終專注地進行操作、思考、交談,很多社會性行為比如等待、節(jié)約、不挑食、保持公共衛(wèi)生等也都在不言中而育了。
3、課程內容融于幼兒的生活。
以前我們的很多課程內容其實也來源與生活,只是長期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原本屬于生活的內容逐漸脫離了生活。讓課程內容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將屬于生活的教學內容還給幼兒,還給幼兒的生活。認識時鐘是大班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一直以來被我們的老師認為是較難教學的一個堅冰內容,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在每班裝了一只數(shù)字時鐘,一方面讓老師掌握活動時間,另一方面引導幼兒去關注時鐘的運動。
進入大班后,研究者提醒幼兒關注自己幾點到學校?幾點外出戶外活動?幾點上課?幾點吃飯?幾點放學?經常的提醒使一部分幼兒很快認識了整點、半點,在這些幼兒的帶動下,大部分幼兒對鐘點產生了興趣,到第二學期教學時,幼兒認識時鐘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生活經驗,不但能準確認識整點、半點,而且能說出幾點幾分,教師只需將記錄的方法交給幼兒,因此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課程內容融于幼兒生活,不但養(yǎng)成了幼兒關注生活的習慣,而且能有目的地幫助幼兒積累經驗,進一步證明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大大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


中國兒童教育網(wǎng)1rezervasyon.com致力于提供給廣大幼兒教師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每天將會整理當天由我們的老師團隊提供的參考教案和各種教育相關資源,讓廣大老師輕松備課。大家有任何問題和建議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謝謝大家的支持了,因為你們的支持我們將做得更好 o(∩_∩)o